新课程师资培训应着眼于务实管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比德弗国际学校 李本华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师资培训纷纷开展,在这轰轰烈烈的培训工作背后,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培训目的不明确。不少学校虽然表面上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进行培训,可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培训的方式虽然五花八门,但许多培训离教师的实际需求很远。另外,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也不明确,有的是发自内心主动要求学习,有的则是为了挣学分、评职称,还有的是随大流,只是因为学校给报了名,便勉强来参加培训,培训“走过场”现象也很严重,迟到早退、看书报杂志、睡大觉的现象相当普遍。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许多新课程师资培训被安排在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而授课的是大学教师或专家教授,因为新课程理念对这些培训者来说也是全新的,再加上一些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导致部分培训课程的重点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有的培训人员甚至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毫无针对性地和盘托出。这样的培训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只知道新课程的种种好处,却对实际如何操作存在许多疑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与学校实际相脱节的培训,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耽误了教师的宝贵时间。

  培训经费没有保障。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新课程师资培训都是有偿的,每次培训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每年至少要培训两次以上,加上交通费和生活费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因为经费困难无力承担,只好由教师自行解决。教师们普遍反映,过高的培训费用让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导致一些地方教师参培率低,从而影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培训效果难以考核。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效果如何衡量?当然是通过考核来衡量。考核应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学的内容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考核来评判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在教学理念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偏差,这样方可鼓励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扬长避短,切实体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价值。然而事实上,一些学校的考核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全面而客观地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直接后果就是挫伤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以上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为了使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培训应坚持“务实、管用、求精、多样、免费”的原则。

  务实,就是培训工作要实实在在、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当前尤其要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即针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培训和研究整合为一体,进行专题研讨。这种培训形式倡导培训者与参培者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对话,并针对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管用,就是培训工作要从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注重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求精,就是培训工作要精益求精,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培训内容,重点对新教材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结合问题。由各级教研人员带头组织,分组进行研讨,针对新课程理念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研讨、讲座、观看录像、典型案例解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多样,就是培训工作的形式和方法要多种多样。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专题讲座、文献学习、案例分析、交流探究、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培者、参培者与参培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

  免费,就是培训不应向教师个人收取任何费用,经费应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为主,采取多渠道筹措解决。要做到经费计划单列,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地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活动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安排进行,要防止乱办班、乱收费现象的发生。